1965 至 1974 礼义廉耻
1975 至 1997 仁诚敏毅
1998 迄今 止于至善
本校校训之来由与释义
《大学》一书是孔孟说的精华,讲的是 “ 格物、致知、正心、诚意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 经世致用的学问也是建立正确人生观的经典。故不论是进德修业,为人治事,不可或缺。它是民族文化的根,持久不变,应时习之。
《大学》,以个人为起点,从内在德智的修养,到外发的建功立业,将一切做人处事的道理,阐述详明透澈。它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作为修己的起点,养成穷研万物,追求学问的习惯;也要求人人能修身、齐家,作为个人的希望,进而大展宏图,创业立功,进而能治国平天下,达致人类的理想和共同的愿望。它是儒家思想的精华,中华文化的根本;又是国家社会秩序和安定人类心灵的宝典。经时而不移,于今尤着。
故曰: “ 大学之道: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
知止,是确定人生的目标和做人行事的标准。治者止于仁,为人民者止于敬,为子女者止于孝,为人父母者止于慈,与人交往者于信等等。不逾越,知所止也。唯能知和敬其所止,必至于善。确定自己是何种身份,所居的岗位,所负的责任和应做的事,然后尽自己之所能,全力以赴,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,以至最完善的境界。 盖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凡做任何事,要达到止善的地步,应各司其职,各尽所能,各负其责。若知道职责所在,所做所为符合人类所求和人生目标以后,才有安定的心思,配以周详的计划,坚强的意志,高昂的斗志,研究周遭事物的真理,博知广识;再从已知的道理,去深研穷究来知的道理,如此自强不息,以求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。
本校校训原为 “ 礼义廉耻” ,后于 1975 年改为 “ 仁诚敏毅” ,再于 1998 年改为 “ 止于至善” ,以符合本校在二十一世纪之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,作为全校上下办学、致知、为人、治事之最高指示,故为之释义 。